药电影解说:人血馒头下的国人悲情15


《药》是由谢晋执导,张瑜、郑榕等主演的剧情片,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。影片于1991年上映,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。

人血馒头:中华民族的苦难象征

影片以清末民初为背景,讲述了一个沉重而发人深省的故事。为了给染上肺痨的儿子小栓治病,夏瑜饰的母亲华大妈四处求医问药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她听说用人血馒头可以治病,于是她不顾道德伦理,买了一碗人血馒头。

人血馒头是中华民族苦难沉沦的象征。它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人命贱如草芥,以及底层人民的无望和绝望。华大妈为了儿子甘愿用人血馒头这种极端的方式治病,凸显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和求生的本能。

药铺老板:麻木不仁的帮凶

在《药》中,郑榕饰的药铺老板是一个关键人物。他目睹了华大妈的痛苦和挣扎,却麻木不仁地出售人血馒头。他的冷漠和自私,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堕落和腐朽。

药铺老板的原型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华老栓——一个代表着封建传统思想的药铺老板。他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,一方面又对社会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。这种畸形的心理使他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感和同理心。

革命者夏瑜:希望的火种

《药》中唯一一丝希望的火种来自于夏瑜——一名年轻的革命者。她目睹了华大妈的悲惨遭遇,并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。她代表着一股新鲜的力量,一种对社会变革的渴望。

夏瑜的原型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夏瑜——一个参加辛亥革命的青年。他出身普通家庭,但却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。他敢于反抗封建压迫,追求新生活。

影片的深刻意义:民族的启蒙与救赎

《药》以其沉重而发人深省的故事,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。影片通过对人血馒头、药铺老板和革命者夏瑜等人物的刻画,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经历的苦难和觉醒。

《药》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影片。它不仅是一部文学改编作品,更是一部民族的启蒙史。影片通过对历史的反思,呼唤国人的觉醒和救赎,激励人们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。

2024-12-01


上一篇:《狼狈》电影解说:在破碎不堪的生活中,我们如何找回自己的路?

下一篇:[神电影解说]:一部揭开电影幕后神话的影评指南